2013年,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四线铁路斜拉桥——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进入“收官之年”。这已经是安庆境内跨江而起的第二座桥梁,也是务实的安庆人,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努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支点、优选之地”的一又次精彩表现!
抓机遇、促转变、谋发展,着力推动转型崛起,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的宏观环境,630万安庆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着力推进实力安庆、活力安庆、文化安庆、和谐安庆建设,持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个百亿台阶,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位居全省第4位!
刚刚过去的2012年,安庆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保企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60亿元,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0余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余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余亿元;进出口总额11.8亿美元。
2013年,安庆经济发展呈东风而上,快马加鞭,势头强劲。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4.4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22.3亿元,增幅2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4亿元,增长35.5%。招商引资207.8亿元,增长168.1%。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916.57亿元,增长24.26%。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数字却阐明了务实创新的安庆人由“厚积”而来的“薄发”盛况,更彰显了安庆这座千年古城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转型升级增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安庆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坚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并举,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庆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多年来,安庆形成了以石油和轻纺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增长,安庆工业以每年不低于30%的幅度保持递增态势,位次从全省第七跃居第五。经济实力成功跨越“千亿”台阶,完成了体量上的急剧膨胀,如何顺利转型升级,成为一个崭新课题。
依托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安庆找到了一条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工业产业化的转型之路。进入“十二五”,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正式列为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并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安庆纺织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从棉花生产到服装加工,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华茂的优化升级继而带动轻工纺织业的结构升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安庆企业坚定不移走依靠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路子。通过不断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安庆一大批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极大地刺激了工业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安庆石化、华茂集团、环新集团、海螺集团等为龙头的石油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建材等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68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庆迈出了工业转型的“另一条腿”。安庆大力吹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并建立5个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连续五年用于重点领域的发展。非晶软磁、海康通讯、飞凯光电等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怀宁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宿松风电项目成为全省第二家获批准的风力发电项目,西锐重工启动3D打印计划并付诸实施……随着一批在建项目的加速推进,安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越来越快,正在成为安庆转型升级进程中新的突破口。
创新驱动添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安庆而言,更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安庆一直不曾缺乏创新的勇气,它甚至早已凝固在“崇文尚德、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里。
在安庆人看来,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力量的源泉,在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营造重视自主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013年3月27日,安庆市3D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开启3D打印领域的“破冰之旅”。2013年5月底,中船柴油机及配套产业园一期将试生产,安庆届时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船舶柴油机基地及配套中心。同时,安庆华晶投资的国内首条千吨级非晶软磁材料生产线已进入系统联调和热试阶段。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和产品转型。“科技”在安庆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自主创新成为安庆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扶持与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安庆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型企业。
近年来,安庆市和兴化工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安庆环新集团承担的“等离子氮化活塞环”、华茂集团承担的“新型精品纱线产业化”、太湖华源公司承担的“油茶快繁、高效栽培及精加工新技术综合研究”、安庆飞凯公司承担的“紫外固化光纤涂覆高性能材料”、安庆恒昌公司的“纸尿裤系列成型加工包装生产设备的研制”5个项目,同时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计划。
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的基础上,安庆还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安庆出台了《关于支持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整合2000万科技创新经费,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并且以相当于过去平均水平3倍以上的规模,安排今后研发支出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以此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安庆市还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兴化工在该市首次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华茂集团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5家。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6.7亿元,增幅达到26.3%。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也为安庆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着不竭动力。
[1] [2] 下一页
[NextPage]文化强市扬名气
“弘扬‘崇文尚德,务实创新’的安庆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化底蕴转化为精神动力,把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2013年初,时任安庆市长、现任安庆市委书记的虞爱华向着全市400余名人大代表庄严承诺,要着力打造“有戏”的城市、培育“有形”的产业、传承“有名”的文化。
事实上,持续三年,安庆在文化事业体制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让文化安庆的“软实力”充分显现。文化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招商常态化、文化建设项目化,文化产业园区化的“独好”风景。2012年,安庆市17个项目列入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有3个项目分别在深圳文博会和中博会成功签约,协议引进资金共40多亿元。全市共有31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总投资267.47亿元,项目总数列全省第一,全年完成投资25亿元。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秀文化企业,如:岳西泉源盛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商务部、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国家重点出口文化企业,该公司近4年来文化出口金额连续位居全省第一。五千年文博园、桐城佛光工艺品公司、安庆帝雅艺术品公司3家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孔雀东南飞文化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现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4106个,从业人员46667人。其中规模以上文化生产企业和限额以上文化服务企业(单位)共144家。全市2012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8亿左右,同比增长近50%,占全市GDP比重为3.2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
朝着“十二五”提出的“文化安庆”建设目标,实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以上,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成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文化强市。安庆正在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做大做强演艺业。继续推动转企改制文化单位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考虑组建安庆市演艺集团。加快推进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公司改革进程,力争该早日上市,成为全国演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典范;发挥规划引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文化产业“8248”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印刷包装、工艺美术、广告会展、文化传媒、文化创意、图书发行等8大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黄梅戏大观园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民生为本促和谐
国之本在于厚民生。近几年来,安庆市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办成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解决了许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初步搭建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框架和工作机制,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安庆市自2007年组织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182.3亿元,全市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元。2012年,全市十三大类民生支出196.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80%。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2年,安庆市实施42项民生工程,在省定33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定9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达比2011年净增16亿元,涵盖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惠及620万城乡居民。2013年,安庆将拿出58亿元再次投向民生工程。
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着力促进大和谐,是转型崛起、富民强市的重要保障。多年来,安庆始终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快构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建立了就业帮扶机制,每年帮扶特殊困难人员4000名以上,同时着力强化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和劳务对接,在安排劳务输出的同时,引导务工人就地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最近4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和13.9%,双双超过生产总值增。同时,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物价、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实打实的举措、看得见的成效,交出了一张民有其业、民有其得、民有其保、民有其居、民有其乐的“幸福民生答卷”。
生态文明美家园
“安庆市政府要把绿色生态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个必须回答的题目,要摆在各种规划之上。”早在8年前,安庆就提出了“绿色生态”的概念。如今在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安庆市推动产业转型、企业转型、产品转型,加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推动安庆重化工城市经济“绿色转型”。
安庆是全国石油化工城市中唯一厂城一体的城市。虽经多年努力,但经济结构层次不高、环境压力大的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作为一个重化工城市,如何确保产业发展,又保持良好生态?安庆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将以产业、企业、产品转型为突破口,打造安庆重化工城市的经济‘升级版’。事实上,就在2013年初,安庆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已进入操作层面:3月31日,安庆市由一位副市长兼任市环保局长,以加强环保工作力度;4月11日,安庆市与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协议,2个月内编制好《安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2013年,安庆市还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以此为契机,安庆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华茂纺织工业城、华谊集团化工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在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安庆市还引进中坤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建设康熙河商业文化休闲带、人民商业步行街;重建大观亭、整治倒扒狮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
长期以来,安庆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等方面不遗余力:全市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1.32%,超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节能先进单。安庆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菱湖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投入4亿元,实施七大绿化工程,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201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安庆视察时,曾这样评价:“安庆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支点、优选之地。”
安庆自然上“有山有水”,资源上“有人有物”,文化上“有声有色”,民风上“有情有义”,发展上“有形有势”。市委书记虞爱华曾经说道:今天的安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不仅“天气好”,有四大国家战略规划覆盖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地气足”,有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更有“人气旺”,全市上下搞建设、谋发展的热情高涨,外来客商创大业、谋发财的机会更多,安庆籍政商各界人士也时刻牵挂家乡、鼎力支持安庆发展。
自然和历史的厚爱给了安庆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安庆已经做好准备:以现代化产业为支撑,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提升软实力为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以美丽安庆为目标,推进生态绿色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安庆作为安徽省获得国家战略平台最多的城市之一,皖江承接专业、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皖南国家旅游示范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安庆人正努力把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用好,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保持好,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巩固好,把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发展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向着经济强市、文化强市和生态强市阔步迈进。
前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