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亿

 

  9月中下旬,红网记者奔赴川藏联网工程所涉及的四川甘孜州及西藏昌都地区,管中窥豹亲身感受了川藏联网工程的建设难度,以及电力湘军敢想敢干的湖湘特质。随后10月份,红网推出“川藏联网湖南援建”系列专题报道,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一批“吃得苦,霸得蛮,有创新”的“湘电铁军”,在青藏高原上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奋斗传奇。

(川藏联网工程中海拔最高点,西藏芒康县没沙牧场,海拔4920米,

红网记者在采访湘电监理金牌总监周红卫。摄影:罗勇智)

  我们可以先看看建设川藏联网工程到底有何艰难。据介绍,这一工程以建设难度极大、施工环境恶劣、沿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运输条件差和高原生理健康保障任务艰巨著称。比如新闻中提到的,湖南送变电公司负责施工的标段全线共142基杆塔,平均海拔3700多米,海拔最高4180米,而车可以开到海拔2700米的位置,剩余的海拔就要工人自己爬上去。1000多米高的山,由于氧气含量只有湖南的60%左右,工人们背着干粮和水,边走边歇,困难的地方手脚并用,需要四五个小时。而且,从驻地到施工点还有很多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连马走的路都没有,要现开路。

(湖南送变电公司标段现场,建设者在忙碌,柴油机可以给索道提供动力。条件艰苦,后面的帐篷就是吃住休息的地方。摄影:喻军)

  险境环生,却从不预演。正是在这般环境下,“湘电铁军”坦然担当,无所畏惧,用血汗,用挑战生命的极限,用创新高原施工工艺的精湛技能,铸写了“湘电铁军”这张新名片。那些呈现在我们面前关于“湘电铁军”的报道,刻画描述的人物那般清晰,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你看,那位在山高坡陡路滑的情况下,提出用肩抬背扛近30吨的材料的陈小元----包10段项目部总工程师。为了工期,他奋然扛起一包砂石就向海拔3760米的山顶爬去,带领队伍将30吨材料,扛到了目的地,最终保证了塔基的如期浇筑。你看,那个“老戴”----湖南送变电川藏联网工程包10段N2320—43B号桩位上一名普通的牵引设备员戴铁珊,他与307队的施工队员在3800米的大山中并肩战斗60余日,为节约水源,大家每日甚至只能用小碗水沾湿毛巾来擦拭疲惫的身躯。当被问到是在什么支撑着他们时,老戴满是深情的说:“我们要昂着头回到家乡告诉亲人,我们没有丢国家电网人的脸!”等等,这仅仅是一些代表,这一部传奇中的一些缩影罢了。

 

  可以说,奋斗在这高原上的湖南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读了他们的“故事”,无由的让我感到,他们就是我们新时代中的“最可爱的人”。是的,有“故事”的陈小元们、“老戴”们等等组成了这一支斗志昂扬、不服输的“湘电铁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川藏联网工程的顺利进展,才有了诗情画意的川藏。那一片高原,也会因此而闪亮、和谐。

 

  这一群有“故事”的人,让我们看到了蕴藏于生命里的爆发力。他们的奋斗,更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了那一份遇艰益艰的“湘军精神”,他们是闪耀在高原之上的英雄之光。

 

  向奋斗在青藏高原上的“湘电铁军”致以最崇高的礼敬。

 

 

  

红网政务中心出品 编辑:彭双林 设计:菲菲